一小時玩程式(Hour of Code™ in Taiwan)
  • Home
    • 關於我們
    • 使用說明與隱私及資訊安全政策
    • 感謝志工
  • 體驗一小時玩程式
  • 進階自學
    • 學習社群
  • 獎勵活動
    • 統計數據
    • 得獎名單
  • 響應推廣
    • 推廣實例
  • 相關報導
  • 活動記錄
  • FAQ

【人物專訪】均一教育平台工程師 謝明恩

8/16/2016

0 Comments

 
文/ 康家慈;圖/ 謝明恩提供
Picture
均一教育平台工程師謝明恩,目前就讀交大資工系資電工程組,過完今年暑假即將升大三。從大一就去了工研院實習,而今年來到均一教育平台當實習工程師,負責網頁製作及相關功能開發,明恩說到,在均一與在工研院實習最不同的,就是在工作性質上,在均一的工作中從開發到上線的時間變短了,也更快的可以看​到自己所寫的程式被大家所使用!

最早接觸到資訊課程,是高一電腦課,那時先學習C++相關,但真正引起最大興趣的是高二的App Inventor(初始由Google Lab的一群工程師與勇於挑戰的Google使用者共同參與開發的程式)
接觸程式step by step
(承上文)App Inventor以積木拼圖的方式寫出一個簡易的App,明恩說這跟我們的「一小時玩程式」架構很像,都是以積木的方式完成一個一個的步驟,當時高二的他與朋友用App Inventor一起完成了不同的遊戲,還互相下載來玩。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因為太有起勁了,一不小心寫了太多的code,結果程式太龐大,App Inventor無法支撐。從這件事也讓我們看出來,一旦接觸到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就會無法自拔地投入,即使是令人陌生的寫程式也會得心上手,一切只看剛開始是否踏出關鍵的那步,去了解和探索其中的奧妙。

數位世代一大步
聊到教育時,明恩從他在美國就學的朋友瞭解到,台灣教育從國中到高中的教學領域範圍是廣泛的,有些科目在世界上的表現也很不錯(2015 PISA國際學生學習評量計畫中,將各國和各區域15歲學生閱讀及數學能力測驗結果作比較,台灣學生在這兩個領域的排名分別是第8和第4)。但台灣學生的想像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原因在於從小到大的教育對創新思維的訓練不夠,缺乏抽象思考的能力,思想侷限化,國中到高中的學習偏向給學生東西,學生直接吸收,只是為了對付考試。而從程式中,訓練到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和個人的邏輯,和一個人面對事情時的解決反應。一開始起步一定會對於「寫程式」感到困惑,甚至是排斥,認為這是專業人士才可以碰觸的領域。「一小時玩程式」從簡單的積木拼圖方式結合當紅的卡通人物或是遊戲主題,配合旁邊的提示,吸引小孩的注目,也讓對於電腦資訊這方面不熟悉的大人都可以一起體驗寫程式的樂趣,由淺入深,而不是打擊大眾的興趣,引起對「程式」這兩個字的感覺,相較於一般的電腦寫程式一堆複雜公式,同樣是寫程式,「一小時玩程式」的各種顏色方塊,更能加深大家的注意,也能從中瞭解在(括號)中,不同的文字會對電腦下不同的指令。

產業接軌不落後
這些年來的科技日新月異,很多產業也開始跨領域合作,特別是在資訊這塊,為了追求更大的進步,時常需要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一同參與才能發揮最大的產業結合,但困難的是,當兩方不懂對方的需求時,無法達到雙方所要求的效益,假如一位商業人士希望能用圖表上的數據資料藉由程式的演算,去算出下一季的走向,卻不懂工程師到底可以給他什麼結論; 對於一位資訊工程師來說,他可能怎麼看都看不出來,由一堆數字組成的這幾個點所連出來的曲線,是有什麼相關性。倘若雙方懂得對方的領域語言,在溝通時可以減少摩擦,增加效率,即使只是一點簡單的部分,也能讓合作時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錯誤。就以剛剛舉例來說,若商業人士懂一點coding,就能有效的跟資訊工程師講解他所要的需求了!
​
其實學寫程式,不一定要當工程師,是把它當成一項工具,運用在平常也方便工作,現在各大產業都在科技化,追求更便利和更精準的方式加強效率,不只是企業主也包括使用的客人,所以從現在開始,第一步「一小時玩程式」吧!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Categories

    All
    人物專訪
    國際趨勢
    教育現場
    時事議題

    Archives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May 2016
    January 2016

    RSS Feed

“The 'Hour of Code™' is a nationwide initiative by 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 Week[csedweek.org] and Code.org[code.org] to introduce millions of students to one hou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omputer program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