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時玩程式(Hour of Code™ in Taiwan)
  • Home
    • 關於我們
    • 使用說明與隱私及資訊安全政策
    • 感謝志工
  • 體驗一小時玩程式
  • 進階自學
    • 學習社群
  • 獎勵活動
    • 統計數據
    • 得獎名單
  • 響應推廣
    • 推廣實例
  • 相關報導
  • 活動記錄
  • FAQ

【人物專訪】台南和順國小 廖宏儒老師

7/30/2016

 
文、圖 / 蘇思帆(台南聖功女中高三學生)
在教學現場,有些學校的電腦課由其他學科老師兼任,在教師缺乏專業背景的情況下,電腦課常常只是讓孩子搜尋資料或玩電腦遊戲。當家長問孩子在 電腦課學到什麼,而孩子回答上電腦課在玩遊戲,家長因此對電腦課(以及對老師)的教學失去信心;另一種情況則是將電腦課視為藝能課,挪用作為學科課程。

廖宏儒老師運用「一小時玩程式」教學,將學習照片和證書分享到臉書,家長的留言:「這才是真正的電腦課!」當家長瞭解孩子在電腦課真正學習,將更重視這門課。

獎品當誘因 提升參加意願
剛開始會接觸一小時玩程式是因為有老師在臉書社群中發布訊息,而且參加可以獲得獎品,這對老師及學生而言都是一個誘因,活動門檻也不高,只要一班三分之二的同學上傳證書就有機會抽中平板或筆電,如果縣市參加的班級數少,抽中的機率相對而言就會較高。

從錯誤中學習思考
學生一開始說︰「好難喔!」,「老師這個要怎麼用?」,剛開始接觸新的東西時覺得很陌生,不曉得指令就在前方,與閱讀能力有關。如果不懂指令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會比較難接下去。這時我會建議多看幾遍或多講幾遍,當說出來後就會引導大腦思考,老師先示範,學生操作,多做幾次後就會逐漸了解內容,在學生操作時,並不會特別講解,做錯也無妨,從錯誤中學習也不錯!

豐富主題 引發學習興趣
Code.org這個網站是不久前才興起的,在以往,剛開始教程式通常是用Scratch,Scratch對學生來說並不生活化,通常照本宣課,但Hour of Code不一樣,它有許多的主題像是創世神、星際大戰或冰雪奇緣等,小朋友看到會跟老師說:「是創世神耶!我要來破關。」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內容,引發孩子對接下來學習的興趣。教程式一定要貼近生活才能吸引他們,有了對程式的熱誠才會用心學習,不再把它當作功課交差了事。

大手牽小手 搭起學習鷹架
在教學現場觀察:台灣屬於M型化社會,學生有數位落差問題。每個家庭環境不同,不是每個人家中都有電腦,家中有電腦的孩子對電腦的介面很熟悉,學習的時候容易上手,速度較快。而且一小時玩程式要用到網路,就算有電腦但家中沒有網路,還是無法進行學習。學生間的程度落差大,前後端的學生速度不一,有時需要放慢速度,不可能只顧前面的學生,中後端學生也需要顧及。在團體中一定有同學程度較好,也有較不好的同學,透過較好的同學擔任擔任小老師去協助較不好的同學,在大手牽小手的過程中,縮短彼此程度的差距,學習成就較低的孩子從中學會技能,而學習成就較高的孩子也從教導他人的過程中,一同獲得成就感。

沒有標準答案 完美破關不唯一
廖宏儒老師提到有同學曾經問:「一定要完美破關嗎?(Hour of Code遊戲畫面)上方的圈圈一定要深綠色的嗎?」他回答:其實就算不是完美破關,也是利用另一種方法達到目的。解決問題不只有一種方法,追求完美破關的同時,也限制了他們的思考,所以我會跟孩子說:「老師不限制你們一定要完美破關,只要能破關就好。」把想法擴散出去對孩子比較有幫助,如果只要求完美破關,好像在告訴孩子解決問題有標準答案,不是這個就是錯誤的答案,然而世界上很多事情並不是只有標準答案。就像鄧小平曾經說過:「黑貓白貓,只要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看學生從不會到會,跟老師說:「我終於破關了!」、「我拿到證書!」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是教學過程中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

一小時玩程式的下一步 ─ 導入Scratch
Scratch跟Hour of Code一樣,都是利用積木寫程式,經過Hour of Code之後,對積木不陌生,小朋友可以利用Scratch創造更多東西出來。

培養運算思維 不讀理工也受用
透過Code.org網站內容,可以培養學生運算思維能力。運算思維不是唸理工科系才用得到,反而跟生活息息相關,學程式只是培養運算思維的一個手段,透過科學的思考,再用人為或電腦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習運算思維也是在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小開始訓練,對孩子來說有益無害。

家長留言:「這才是真正的電腦課!」
在過去,上電腦課通常就是老師打開課本,開始教授內容,在現實教學現場,有些學校的電腦老師是他科兼任,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缺乏專業背景,甚至有些老師會讓孩子玩遊戲。當家長回家問孩子電腦課在上什麼,孩子會回答上電腦課在玩遊戲,有些家長聽到這樣回答會對電腦課的教學失去信心。而且在台灣,電腦課被安排成藝能課,被拿來上學科的情況依然存在。在進行一小時玩程式時將照片傳到臉書,家長留言:「這才是真正的電腦課!」由此可知,家長要看到孩子真正在電腦課學到東西,才會重視這門課。

107課綱上路 實務面須顧及
「當107課綱上路,需要有配套措施,國小、國中、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需要明定出來。」廖宏儒老師強調。不一定每個電腦老師都有接觸這一個領域,當老師不熟悉,教學意願就不高。城鄉差距也是問題,北部資源豐富,推行較容易,但是在偏鄉,有些孩子的經濟狀況不好,家中沒有網路及電腦,變成這一群孩子能學習的時間地點僅限於學校上課。設備不是每間學校都有經費購買,沒有足夠的設備,推行起來就很困難。程式教育是個理想,要實現需要先顧及實務面、改善實務面。

Comments are closed.

    Categories

    All
    人物專訪
    國際趨勢
    教育現場
    時事議題

    Archives

    Sept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May 2016
    January 2016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